细菌内毒素
概述内毒素内毒素的危害相关研究 专题
中文名称 | 细菌内毒素 |
---|---|
中文同义词 | 细菌内毒素 |
英文名称 | Bacterial endotoxin |
英文同义词 | |
CAS号 | |
分子式 | |
分子量 | 0 |
EINECS号 | |
相关类别 | |
Mol文件 | Mol File |
结构式 |
细菌内毒素 性质
细菌内毒素 用途与合成方法
概述
细菌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于细菌死亡解体后释放。其在有机体内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前列腺素、凝血素、干扰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这些因子适量时可激活免疫系统,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过量则可引起机体严重的病理生理反应,表现为发热、低血压、心动过速、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ET)是构成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最外层的脂多糖 ( LPS) 成分,其基本结构高度保守,由O-特异性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 A(lipid A)组成。
内毒素是一种高分子量的脂多糖成分,分布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上,如果进入人体的血液或组织中能够导致发热、脑膜炎和血压快速降低等症状。细胞壁主要由蛋白质、磷脂和脂多糖组成,当革兰氏阴性菌分裂或溶解时会持续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内毒素污染很难预防,因为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稳定而且体积小,能够穿透传统的无菌过滤器。
内毒素的活性中心是类脂A,是已知最强的免疫刺激物之一。可通过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其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白细胞致热源(LP)等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内毒素的生物活性很广泛,主要通过与靶细胞作用而诱导这些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表现出来的,可引起发热反应,促进前列腺素合成,促使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降低血压,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引起局部过敏,影响或参与免疫反应,影响血糖及肿瘤坏死等,严重的会致死。
内毒素的危害
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分之一,主要化学成分是脂多糖中的类脂A,当细菌死亡或自溶后才表现其毒性,所以叫内毒素。能引起人体和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热原,细菌内毒素是外源性热原的一种。
细菌内毒素具有致热性,其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引起发热,通常称为热原反应。
人体自身对内毒素有一定的耐受阈值,但当大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时,便会引起发热、寒颤、呕吐等,严重的可出现昏迷、休克。一定量的热原在不同人身上的反应会有所差异,在体弱或过敏体质患者身上表现较明显。
另外,因药物本身或患者自身原因引起的过敏反应,或因微粒引起的热原样反应在临床表现上与热原反应相似,但治疗方案不同,应甄别后对症治疗。
相关研究
细菌内毒素在有机体内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进行复杂的信号传导,最终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发生。使用一些特定的检查法,可检测内毒素的存在,并随着检测方法研究的发展,各种分析技术的交融,更多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应运而生。由于临床上的迫切需要,同时也随着对内毒素结构、功能与作用机制认识及检测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国内外,对抗内毒素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增多。